-
【共和國音樂記憶】紅心向黨代代傳 ——《都有一顆紅亮的心》(現(xiàn)代京劇《紅燈記》選段)
內容簡介:
現(xiàn)代京劇《紅燈記》最早是由 196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故事片《自有后來人》改編而成的。由于電影《自有后來人》影響甚廣,許多地方紛紛將它改編成戲曲搬上舞臺。
內容簡介:
現(xiàn)代京劇《紅燈記》最早是由 196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故事片《自有后來人》改編而成的。由于電影《自有后來人》影響甚廣,許多地方紛紛將它改編成戲曲搬上舞臺。紅心向黨代代傳
——《都有一顆紅亮的心》(現(xiàn)代京劇《紅燈記》選段)
現(xiàn)代京劇《紅燈記》最早是由 196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故事片《自有后來人》改編而成的。由于電影《自有后來人》影響甚廣,許多地方紛紛將它改編成戲曲搬上舞臺。1963年,上海愛華滬劇團將電影改編成滬劇,取名《紅燈記》并公演。同年2月,文化部交給中國京劇院一項任務——將滬劇《紅燈記》改編成京劇。中國京劇院確定由阿甲(原名符律衡)擔任導演來完成改編任務。阿甲先按京劇的要求擬了一份改編提綱,然后交由翁偶虹執(zhí)筆寫出初稿,阿甲根據初稿進行導演構思并在此基礎上執(zhí)筆修改出了第二稿,之后又在排演過程中邊排邊改,前后修改了十余稿,劇本才最終定型。
京劇《紅燈記》講述的是共產黨員李玉和與母親、女兒一家三代為游擊隊轉送密電碼,與日寇展開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。在李玉和被叛徒出賣被捕后,李母(李奶奶)將自己與兒子李玉和的身世告訴孫女李鐵梅,鐵梅始知祖孫三代并無血緣關系,而是在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結合成的一個革命家庭。后李母和李玉和被日本憲兵隊殺害,鐵梅立志繼承先烈遺志,前仆后繼,高舉紅燈,終于將密電碼交給游擊隊,勝利完成了任務。
1963年底,中國京劇院確定了《紅燈記》的演出陣容:李玉和由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扮演,由于他當時身體不好,另選青年演員錢浩梁(即浩亮)為 B 角。李鐵梅一角原定由杜近芳扮演,但因她年齡偏大,后改由劉長瑜扮演;李奶奶一角在全院公開選拔,最后由高玉倩扮演;鳩山一角則由著名京劇演員袁世海扮演。
在劇中,李鐵梅這個人物,是一個從不太懂事的孩子成長為一名堅強革命者的特殊角色。李鐵梅演唱的《都有一顆紅亮的心》,旋律曲折俏麗、裝飾豐富、潤色較多。旋律上運用跳進加級進,形成多變的形態(tài);節(jié)拍上二拍子與一拍子頻繁交替;節(jié)奏上更多地運用密集型的十六分音符,將李鐵梅天真的神態(tài)、活潑的個性刻畫得入木三分。
《都有一顆紅亮的心》唱腔采用了【西皮流水】板式,但在創(chuàng)作上突破了傳統(tǒng)【西皮流水】的音調模式,節(jié)奏上顯得清新活潑,或整或散,時疏時密。首句唱腔不同于傳統(tǒng)京劇中【西皮流水】頂板起,而是從眼起,使人物歡快俏皮的特性從音樂初始就顯現(xiàn)出來。“我家的表叔”中的“叔”字旋律上跳六度的設計非常精彩,按照常規(guī)這個字應該上跳一到二度,但這樣唱腔就流于一般,而且?guī)в谐扇宋叮臑樯咸妊莩@出了李鐵梅的稚氣,符合孩子的性格。當唱了兩句眼起的【西皮流水】腔式后,人物的情緒有了起伏,從“雖說是親眷又不相認”起語氣發(fā)生變化,改唱頂板,并特意重復了“雖說是”三個字,刻畫出小鐵梅善于思索、邊想邊說的情態(tài),待唱到“爹爹和奶奶”時,又緩了下來,改回【流水】的眼起腔式演唱,而且越唱越柔和,越唱越低,溫情貼心。
而接下來“這里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”的唱腔旋律,似孩子爬樓梯節(jié)節(jié)升高,唱詞中的“妙”“能”“猜”等字的精心處理生動地表現(xiàn)出鐵梅揣測父輩心思時仔細觀察而又喜形于色的神態(tài),表現(xiàn)出人物特有的活潑、得意的神采。這段唱腔和唱詞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十分貼切、吻合、和諧,真正體現(xiàn)了特定時代、特定人物所具有的獨特情感。
李鐵梅的扮演者劉長瑜,當時年僅21歲,是劇組中年齡最小的一個。為了深刻體會李鐵梅“窮人的孩子早當家”的性格特征,劉長瑜特意來到北京郊區(qū)農村一位老大娘家里體驗生活,每天提水、拾柴、做飯,品嘗生活的艱辛。經過艱苦努力,劉長瑜把李鐵梅的神態(tài)、個性,以及這個革命后代的成長過程,生動而有層次地展示在觀眾面前。
《紅燈記》的創(chuàng)作者們秉承推陳出新的創(chuàng)作原則,突破傳統(tǒng)京劇重實輕虛的樊籬,將傳統(tǒng)京劇唱腔運用到現(xiàn)代京劇的創(chuàng)作中,使這部作品成為現(xiàn)代京劇發(fā)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。1970年,八一電影制片廠根據中國京劇院的現(xiàn)場演出拍攝成了京劇藝術片《紅燈記》,從此《紅燈記》從舞臺走向熒屏,成為當時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戲曲作品,也成為一代中國人心中永恒的記憶。
(任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