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市)人,北宋著名文學(xué)家、書畫家,著有《東坡七集》《東坡樂府》等。蘇軾與其父蘇洵、其弟蘇轍以文學(xué)著稱于世,世稱“三蘇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蘇軾一生宦海沉浮、歷經(jīng)坎坷,其詞大氣豪放,其人豁達樂觀又不乏柔情。蘇軾的家風(fēng)源于曾祖父蘇杲、祖父蘇序的“扶危濟困”,繼承了父親蘇洵的“詩書傳家”“志存高遠”,在傳承家族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的基礎(chǔ)上,展現(xiàn)了讀書正業(yè)、孝慈仁愛、為政以德之風(fēng)。
明理知信,親民愛民
蘇軾出生于眉山一個書香之家。“門前萬竿竹,堂上四庫書。高樹紅消梨,小池白芙蕖。常呼赤腳婢,雨中擷園蔬”,這首詩便是蘇軾對家的描繪。
父親蘇洵常常游學(xué)在外,家庭教育的責(zé)任主要落在了母親程氏的肩上。她知書明理,善學(xué)善教,常常利用古文古人教導(dǎo)孩子。有一次,她教蘇軾讀《后漢書·范滂傳》。范滂是東漢名士,學(xué)問氣節(jié)皆受敬重。讀后蘇軾問:“如果我做范滂這樣的人,母親答應(yīng)嗎?”程氏夫人回答:“你若能做范滂,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?”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,年少的蘇軾就立下遠大志向,為理想而奮斗。
蘇軾的母親天性善良,悲天憫人。蘇家庭院中有很多鳥雀來筑巢,程氏夫人不讓家人捕鳥取卵,天長日久,來蘇家的鳥兒就越來越多,而且都不怕人。蘇軾就常常和小伙伴們圍在鳥兒旁邊,給它們喂食。這些場景,可見于蘇軾的詩《異鵲》。
蘇軾的成長過程中,父親的影響也至關(guān)重要。蘇洵對孩子是十分嚴格的,蘇軾小時候貪玩,父親在家時對功課都有具體的安排,并會嚴厲催促,這就讓蘇軾從小就飽讀詩書。在蘇軾的《夜夢》中,就回憶了父親監(jiān)督自己讀書的場景:“夜夢嬉戲童子如,父師檢責(zé)驚走書。計功當(dāng)畢《春秋》余,今乃粗及桓莊初。怛然悸寤心不舒,起坐有如掛鉤魚?!?/p>
父親常常游歷名山大川,回到家中便會給蘇軾和蘇轍兩兄弟講述旅途見聞,這也讓蘇軾從小便見識不凡,胸懷天下。蘇軾于嘉祐二年(1057年)進士及第,宋神宗時在鳳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職,元豐三年(1080年)因“烏臺詩案”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,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(xué)士、侍讀學(xué)士、禮部尚書等職,并出知杭州、潁州、揚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黨執(zhí)政被貶惠州、儋州,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。雖幾遭貶斥、命運多舛,但在擔(dān)任官職時,一直都關(guān)心民生,扶危濟困,勤勉盡責(zé)。
初到鳳翔任職時,蘇軾發(fā)現(xiàn)一項叫“衙前”的差役,主要職責(zé)是運送官府所需的物資,如果不慎丟失就要以家財賠償,甚至?xí)A家蕩產(chǎn)。這讓他深感沉痛,于是馬上寫信給宰相反映情況,提出這一差役“破蕩民業(yè),忽如春冰”,希望引起朝廷重視,并積極尋求破解之道。
在徐州工作時,面對洪水來襲,他對百姓說:“只要有我在,水決不能敗城”,整天身披蓑衣,腳穿草鞋,親自指揮抗洪搶險的艱苦戰(zhàn)斗,過家門而不入,晚上也住在城墻之上,隨時處理突發(fā)情況,最終取得了勝利。
到杭州上任后,蘇軾竭力應(yīng)對饑荒和疾疫,并興修水利、疏浚兩河、整治六井,使得“西湖甘水,殆遍一城,軍民相慶”,解決了飲水難的問題。后來又應(yīng)百姓請求,克服重重困難,全面治理西湖,讓湖水煥然一新,也促進杭州更加繁榮昌盛。因此,杭州百姓將新筑的長堤稱為“蘇堤”,蘇堤春曉至今仍是“西湖十景”之一。當(dāng)今日人們漫步西湖時,還是常常會想到蘇軾治理西湖的功績。
縱觀蘇軾的一生,無論身居何處,其舍身為國、親民愛民之心從未改變。這與其從小的家風(fēng)家教,顯然是分不開的。
兄友弟恭,患難與共
蘇軾與弟弟蘇轍的感情被后人稱為“史上最深兄弟情”,并肩攜手、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,幾乎貫穿他們的一生。
兄弟二人之間的情誼,是在從小一起讀書、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培養(yǎng)出來的。在故鄉(xiāng)時,他們倆從小跟隨父親學(xué)習(xí),春夏秋冬、寒來暑往,日日刻苦攻讀。學(xué)成之后又跟隨父親出川,雙雙高中進士,一直到入仕之后才不得不分開。
二人天各一方時,充滿了對彼此的思念。熙寧九年中秋節(jié),蘇軾在密州想起他與蘇轍已經(jīng)7年未見,渴望與其團圓,但未能如愿。于是,他以月起興,抒發(fā)自己內(nèi)心的思念之情,寫下千古傳誦的名篇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,發(fā)出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的感嘆。之后一有機會,兄弟倆就會爭取見上一面。
蘇軾和蘇轍可謂志同道合,在價值觀、興趣愛好等方面頗為一致,因此后人感嘆:豈獨是兄弟,更是賢友生。身處異地多年,二人以書信往來,交流讀書、作文等諸多方面的體會,起到了相互促進、相互成就的作用。在仕途、文學(xué)兩方面,二人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。他們同科進士、同朝為官,在朝中被傳為美談。而在文學(xué)方面,二人皆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,蘇軾一生存詩近2800首,蘇轍一生存詩亦有1700余首。誠然,蘇軾的文學(xué)造詣和名氣比蘇轍大很多,但不可忽視的是,蘇轍也有很多優(yōu)秀的作品存世,給人以很高的藝術(shù)享受。
漫長的歲月中,面對事業(yè)和生活中的坎坷,兄弟二人均能互相鼓勵、互相支持?!盀跖_詩案”蘇軾罹禍下獄后,蘇轍呈上奏折《為兄軾下獄上書》,提到“臣愿與兄軾洗心改過,粉骨報效,惟陛下所使,死而后已”,愿免除自身官職為蘇軾贖罪。后來蘇軾被貶到黃州,蘇轍也受到牽連,被貶為監(jiān)筠州鹽酒稅,五年不得升調(diào),可謂同進退。蘇軾在黃州時生活困苦,蘇轍的幾位女婿總是輪流去探望他。
蘇軾對蘇轍的生活關(guān)懷備至。蘇轍在雷州生活時,由于吃不下腥膻之物,僅十來天就瘦得“帽寬帶落驚僮仆”。蘇軾就勸告弟弟,一定要入鄉(xiāng)隨俗,適應(yīng)當(dāng)?shù)氐纳?,努力讓他振作起來,給了蘇轍很大的慰藉。
蘇軾于建中靖國元年(1101年)去世。臨終時,蘇軾最大的遺憾是未能見蘇轍一面。他對朋友說:“惟吾子由,自再貶及歸,不及一見而訣,此痛難堪!”并留下遺言,要蘇轍把他葬在嵩山之下。蘇轍更是悲痛不已,在為兄長所作的墓志銘中提到:“我初從公,賴以有知。撫我則兄,誨我則師?!?/p>
兄友弟恭,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之一,在這一點上,蘇軾和蘇轍二人可謂典范。
情深義重,安貧樂道
蘇軾的結(jié)發(fā)妻子王弗是鄉(xiāng)貢進士王方之女,16歲即與蘇軾成婚。王弗“敏而謹,慧而謙”,二人的婚姻美滿恩愛。王弗初到蘇家時,并未說自己讀書識字,只是在做完家務(wù)后,常常來到書房靜靜地陪伴蘇軾。有一次,蘇軾背書時卡殼了,十分著急,這時王弗輕輕一笑,背了一兩句提示他,令蘇軾大吃一驚,刮目相看。
王弗知道蘇軾性格耿直,特別留意他在外行事。每當(dāng)有人來拜訪蘇軾,她便經(jīng)常立在屏風(fēng)后面傾聽談話,事后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看法,結(jié)果無不言中,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(nèi)助。王弗對待公婆亦十分孝順,就像侍奉自己的雙親一樣,深得蘇洵和程氏夫人的喜愛。
王弗在27歲時因病去世,蘇軾悲痛萬分,他的千古名篇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》正是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:“十年生死兩茫茫,不思量,自難忘。千里孤墳,無處話凄涼。縱使相逢應(yīng)不識,塵滿面,鬢如霜。夜來幽夢忽還鄉(xiāng),小軒窗,正梳妝。相顧無言,惟有淚千行。料得年年腸斷處,明月夜,短松岡。”
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,雖沒有過人的才華,但勤儉持家,安貧樂道,不購買奢華的服飾,不貪戀物質(zhì)的享受。蘇軾也始終過著淡雅簡樸的生活,即便是回到榮華富貴的官場也未改變,并且為人大方,樂于助人。在這一點上,夫妻二人是相互影響、高度契合的。蘇軾每每拿家里的錢物幫助別人時,王閏之從未表示不滿。
蘇軾一生起伏不定,往往是剛貶到一地沒待上幾年,又遷移到另一地,生活上的艱難可想而知,但王閏之一直陪伴,無怨無悔。同時,她對王弗的孩子也如同己出。蘇軾對這一點特別感激,夸其“母儀甚敦”。
正所謂“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”。王閏之與蘇軾同甘共苦、相濡以沫25年,在46歲時離開人間。蘇軾對她的思念揮之不去,久而彌堅。
言傳身教,平等關(guān)愛
蘇轍的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》提到:“子三人:長曰邁,雄州防御推官,知河間縣事,次曰迨,次曰過,皆承務(wù)郎?!碧K軾一生幾經(jīng)榮辱,他的三個兒子也跟隨父親經(jīng)歷沉浮。雖然難能安定為學(xué),但他們在優(yōu)良的家風(fēng)中耳濡目染,從幼年到成年時時接受著父親的教導(dǎo),個個勤奮好學(xué)、知書達理、孝順仁愛、善于詩文?!端问贰ぬK軾傳》載:“軾三子,邁、迨、過,俱善為文?!?/p>
蘇軾并不像蘇洵一樣嚴格,他可謂一位慈父。在孩子們小的時候,他喜歡與他們一起嬉玩,稍有好一點的表現(xiàn),便予以稱贊鼓勵。全家一起閑坐聊天時,蘇軾來了興致便會與兒子一起作詩,并毫無顧忌地公開夸贊詩寫得好。被貶黃州時,蘇軾帶著家人早起種田,夜間織布,過起農(nóng)家生活,“雖勞苦卻亦有味”。蘇軾新墾的荒地就在黃州東門之外,將其取名“東坡”,其號“東坡居士”就來源于此。重視家庭生活、樂于陪伴家人,是蘇軾這一歷史人物的鮮明特質(zhì)。
蘇軾對孩子們的關(guān)愛不僅體現(xiàn)在陪伴上,更體現(xiàn)在教育其做人上。長子蘇邁攜家眷赴德興任縣尉時,蘇軾送給他一方硯臺,并作銘文教他為官之道:“以此進道常若渴,以此求進常若驚,以此治財常思予,以此書獄常思生?!痹谔K軾年逾六旬再遭貶斥、蘇邁要頂立門戶時,蘇軾寫給蘇邁一封書信:“慎言語,節(jié)飲食,晏寢早起,務(wù)安其形骸為善也?!彼渍Z說,子不教,父之過。蘇軾作為父親,對孩子們的教導(dǎo)從沒有停止過。在良好家風(fēng)家教的影響下,孩子們也養(yǎng)成了優(yōu)良的品格。
蘇邁幼年便隨父沉浮,侍奉父親游歷各地。在蘇軾因“烏臺詩案”被捕時,時年21歲的蘇邁徒步相隨,陪伴父親斡旋于險難之中。蘇軾被投入監(jiān)獄后,其飲食供應(yīng)和生活所需皆由蘇邁操持。在黃州凄苦的生活中,蘇邁也未廢家學(xué),常常與父親像小時候那樣作詩聯(lián)句,以此為樂。
次子蘇迨幼年努力求學(xué),后曾跟隨父親外任地方、入職京師,直至蘇軾去世,始終與蘇邁同進同退,相互扶持。蘇迨的作品有《正蒙序》《洛陽論議》等。
三子蘇過曾陪同父親一路南行。在惠州時,為了適應(yīng)當(dāng)?shù)貧夂蚝土?xí)慣,蘇過負責(zé)父親的飲食器用,學(xué)習(xí)做地爐取暖,在艱苦的生活中亦能安之若素。在兄弟3人中,蘇過的文學(xué)成就最高,人稱“小東坡”,著有《斜川集》20卷,在惠州所作名篇有《颶風(fēng)賦》《思子臺賦》等。他還常常作畫,繪枯木竹石圖,蘇軾稱其“時出新意作山水”。
由于歷史和自身的原因,蘇軾的后代無法揚名于朝,只能耕讀傳家。雖然湮沒于亂世,但受到父親、受到家庭、受到家風(fēng)的影響,他們的內(nèi)心亦是豐盈富足的。
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”“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?!碧K軾的詩詞名篇澤被后世,其展現(xiàn)的價值觀念、心路歷程,無不與他的家庭、家風(fēng)密不可分??v然到今天,蘇軾的愛國愛民、超然達觀,還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。
(作者:黃婷婷 單位:中國環(huán)境報社)
《東坡笠屐圖》局部/張大千